刚创业的小李最近愁坏了——因为没和合作方签正式合同,对方赖账导致他损失了五万多。这种故事每天都在上演,其实只要掌握几个基本法律常识,很多坑都能提前避开。
一、合同这事马虎不得
我见过太多人因为"抹不开面子"吃哑巴亏。上周还有个开奶茶店的朋友,口头答应供货商"先拿货后付款",结果收到变质原料只能自认倒霉。
- 必须白纸黑字写清楚:哪怕用手机备忘录记下关键条款
- 重点条款别偷懒:付款方式、违约责任、质量标准至少占半页纸
- 记得让签约方按手印:身份证复印件和原件对照着看
常见错误 | 正确做法 |
"回头补签合同" | 哪怕先签个简易版合作协议 |
用网上下载的模板 | 花500块找律师做针对性修改 |
合同审查三件套
1. 用黄色荧光笔划出所有数字
2. 把"应当""必须"这些词圈出来
3. 重点看违约条款是否对等
二、雇佣关系不是请客吃饭
开餐馆的老王去年被员工告了,就因为没买社保赔了三个月工资。记住这几个关键点:
- 入职当天必须签劳动合同(参考《劳动合同法》第十条)
- 工资条要让员工签字确认
- 辞退员工前至少三次书面警告
三、知识产权保护要趁早
做原创设计的林小姐最近发现,某宝上出现十几个盗版她设计的店铺。如果当初做好这些事,会容易得多:
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| 保护措施 |
设计稿存邮箱 | 及时做著作权登记 |
用网络图片当素材 | 购买正版图库会员 |
四、隐私保护红线不能碰
小区门口超市因为摄像头拍到客人换衣服,被罚了3万块。这些日常操作要特别注意:
- 客户信息别存在微信收藏夹
- 监控区域贴明显提示牌
- 旧设备处理前格式化三遍
最容易踩雷的五个场景
1. 收集会员生日信息
2. 在朋友圈晒客户合影
3. 用客户案例做宣传
4. 转卖废弃快递单
5. 公共WiFi传输数据
五、日常经营要留个心眼
开网店的小美因为商品标题写了"最便宜",被职业打假人盯上赔了八千。记住这些细节:
- 广告词避开"""第一"
- 食品包装印上生产许可证号
- 促销活动写明"最终解释权"
隔壁张哥说得实在:"咱做生意不能存侥幸心理,该花的钱别省,该签的字别拖。"遇到拿不准的情况,花个咨询费问问专业律师,总比事后补救划算得多。